2025年4月26日傍晚,我校江宁校区南篮球场发生惊险一幕:大四学生张同学在篮球运动中突发心脏骤停倒地。危急时刻,现场同学、校医院医护人员与120急救团队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最终成功挽回年轻生命。这场教科书级的救援行动,不仅彰显了校园应急体系的强大效能,更印证了校医院常态化急救培训与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的关键作用。
急救培训显成效:学生化身“第一响应人”
张同学打球倒下的危急时刻,现场的同学迅速反应:有人立刻拨打了120;有人询问AED在哪;参加过培训有救护员证的港航院大三学生郑景元在判断患者无意识情况下,与新能源学院大四学生阿依波力合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照标准的30:2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曾在大一军训时接受过校医院组织的急救培训的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冯奕旸,第一时间跑去行政楼取来就近的AED,熟练地按照AED的提示,将电极片正确贴放在倒地同学胸部,进行了除颤;土木交通院大三学生巴格江.乌兰,与郑景元轮流进行了心脏按压。
与此同时,新能源大四学生郑彬彬在同学一倒地就立刻骑电动车至校医院。校医院医护人员闻讯分别坐电动车和骑车迅速赶到现场,接管了后续的急救工作。
校医院数据显示,参与救援的4名学生其中2人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自2021年起,校医院联合红十字会推动“人人会急救”计划,新生普及培训全覆盖,AED+心肺复苏培训每年达20场,每学期开设急救选修课1门,全校AED操作知晓率大幅度提升。正是这些常态化培训,让学生在黄金4分钟内筑起了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医护值守保生命:5分钟急救创造复苏奇迹
“校医院医生冲进篮球场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目击学生描述道。值班医生谷香兰、护士刘玉秋携带急救设备,3分钟内抵达现场,跪地实施高质量CPR联合AED除颤,并同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专业救治。当患者右腿出现收缩反应时,120也到达现场及时转诊。
这一高效响应得益于校医院构建的“双保险”机制:一是24小时医护双人值班制度,确保随时可调动专业力量;二是随时备好急救箱等设备,实现“3分钟接警、5分钟到场”。而且南京两校区38台AED每台设备均接入监控系统,校医院负责人杨静静收到预警短信,也迅速联系医护人员立即出诊,医护人员值班期间全程待命,确保突发情况下的无缝衔接。
生命至上的校园答卷:从“偶然”到“必然”
此次救援是校园应急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从学生规范施救、AED快速启用,到校医院专业介入、120高效转运,每个环节都精准踩中“生存链”关键节点。数据显示,我国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1%,而此次救援从发病到首次除颤仅用时6分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不是偶然,而是学校多年夯实急救体系的必然结果。目前,我校已建成覆盖全校园的AED急救网络(38台),近三年开展师生急救培训超2万人次,校医院近四年已抢救3名心脏骤停及1名气道梗阻学生。2024年年底后勤处车队和校医院还果断接力、精准判断抢救了常州校区一名急性心梗同学,这一场场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的胜利,正是对“人人会急救、处处有保障”理念的最佳诠释。
目前,张同学已恢复意识出院回家乡医院进一步治疗。校医院表示,将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进一步升级急救培训课程、优化AED布局,注意日常维护,并将急救技能纳入日常工作中,让更多师生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不仅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更昭示着:当急救意识深入人心、专业力量时刻待命,校园安全防线必将坚不可摧。(文/杨静静 审核/徐军)